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要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。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弘扬工匠精神,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。
作为中国制造业大市,佛山对于匠心的坚守与传承穿越千年。迈进新时代,佛山提出要让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交相辉映,共同成为照亮佛山现代工业文明之路的“双子灯塔”。
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,佛山在行动。位于佛山南海的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将于近期正式开馆,目标是成为展示珠三角制造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门户、广东省最大的工业类展馆和全国首个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城市客厅。
以此为契机,《南方日报·佛山观察》今日起推出“工匠精神大家谈”系列报道,为佛山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,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。
今天,推出第一篇专访,“隐形冠军”之父赫尔曼·西蒙建言佛山创新发展。
“‘隐形冠军’的目标非常明确,就是专心做好一件事。只有专注才能成为世界领先者。”位于佛山南海的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即将于近期正式开馆。在此之前,“隐形冠军”之父、世界知名管理大师赫尔曼·西蒙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,分享他对工匠精神以及中德企业合作的理解和观察。
赫尔曼·西蒙。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
30年来,赫尔曼·西蒙一直专注于中小企业管理的研究,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管理研究,他也经常到访中国,和在德国接待来自中国的代表团,对中德企业十分熟悉。
在他看来,“隐形冠军”对创新和企业生产方向的持续关注,就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。“融入了工匠精神的中国制造企业,就像德国企业一样,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”赫尔曼·西蒙还认为,弘扬工匠精神要关注员工教育和培训,从而提高企业价值。
“持续专注”就是一种工匠精神
南方日报: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你就提出了“隐形冠军”的概念,在你看来,具备工匠精神是否也是“隐形冠军”的一个显著特征?
赫尔曼·西蒙:我认为是。“隐形冠军”是某个领域里世界排名前三分之一的或该品类排名第一的、年销售额达到30亿欧元、在公共领域较少为人所知的企业。目前按照此标准,全球有2700多家“隐形冠军”企业。
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,一是具有富于创新意识的领导层,二是有好的员工,三是持续专注企业生产的方向。其中,“持续专注”就是一种工匠精神。
在我接触过的众多案例里面,20多年前它们只有60多万欧元的销售额,但现在平均已经达到20多亿欧元。它们的目标非常明确,就是专心做好一件事。只有专注才能成为世界领先者。专注也可以视为经营者或生产者对工作的“爱”。
南方日报:近年来,佛山提出要坚守制造业根基,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,大力弘扬工匠精神。在你看来,工匠精神是如何影响制造业发展的?
赫尔曼·西蒙:在德国,“隐形冠军”是国家经济的“刺刀”,它们生产的产品越多,出口就越多,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。数据显示,过去10年“隐形冠军”企业为德国创造了500万个就业岗位,其中有400万个岗位在国内,且具有十分高的质量。
与此同时,在2002年后,德国“隐形冠军”企业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创新潮流,比如近年来在工业领域推进的产业互联网,如B2B电商、“工业4.0”等。2010年以来,全球诞生的5829项专利中,有52%来自德国。这一数据也能证明德国“隐形冠军”企业的创新成绩。
德国的“隐形冠军”企业还在全方位地影响着国家管理、科技和社会的发展。一些新的技能,如设计、品牌、服务以及销售等,备受劳动力市场所看重。即使拥有这些技能的劳动力价格提升了,德国依然坚持制造业的发展。
融入了工匠精神的中国制造企业,就像德国企业一样,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让这些企业有充分发挥的机会,保护好它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基地。
另外,从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到,如今低价格的优势已经消失或者说正在逐渐消失。越南、印度等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正在取代中国的优势。这时中国要将其发展模式从低成本、低价格向中等价格、高质量转变。如果再维持过去的发展模式,中国的发展将停滞不前。
弘扬工匠精神要关注员工教育及培训
南方日报:除了培育工匠精神,要想成为“隐形冠军”,企业还需要怎样做?
赫尔曼·西蒙:长期以来,我们从制造业强国德国、瑞士、日本的产品上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,更体验到产品高附加值的威力,不少企业渴望成为“隐形冠军”。
我总结了一下,要想成为“隐形冠军”,首先,创新至关重要。根据调研,“隐形冠军”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投入通常占总收入的6%,是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两倍。在研发的过程中,企业也在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。
其次是企业家要有足够大的野心,没有野心和抱负肯定不能成为“隐形冠军”。从想做冠军到做成冠军,需要很长的时间,如果你连想的欲望和坚持都没有,肯定是不能成功的。因此我认为管理层的领导力也是“隐形冠军”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。观察这些企业会发现,其管理层大多趋向年轻化,企业家尝试尽早发现接班人苗子,并善于放手锻炼年轻人。
这些企业在选拔干部时,并不会局限于其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,而是更加看重工作精力、坚强毅力和工作热情等要素。此外,人格魅力也很重要,比如独立思考能力、宽容度、调动他人积极性的能力等。这些有助于在公司内部塑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。
不仅是领导层,普通员工的培育也十分重要。中国所弘扬的工匠精神,在某种程度上跟德国很相似,也关注员工的教育和培训。优秀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学术水平,还能直接提升企业价值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做得非常好,它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。这或许能给中国一些启示,我们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,也需要能够使用和维修复杂机器的技工们。
再者,中国企业要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,依靠创新、品牌效应来提升竞争力,提高产品认知度。建立品牌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极具意义。以苹果公司为例,该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只有14%,但它却凭着14%的市场份额赚取了90%的市场利润。其中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优势,更重要的因素是其强大的品牌效应。
企业要打响品牌国际知名度
南方日报:近年来,中德两国的合作越来越紧密,在佛山还设有中德工业服务区。你是怎么看两地合作的,中国企业要向德国企业学习什么?
赫尔曼·西蒙:中德互动正变得越来越密切。从实践层面看,几乎所有德国“隐形冠军”企业都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和工厂。近年来,不少德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更进一步,开始设立研发中心。
我认为中国和德国之间的经济交往频繁是一件好事情。我曾经到过中德工业服务区,在这里两国企业不仅可以实现企业间的具体合作,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对话的可能性。
在我的研究里,许多来自中国的企业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冠军。甚至若干年后,一些中国企业可能会取代德国的“隐形冠军”。但德国“隐形冠军”有一个较大的优势,就是国际化程度高。它们都是在全球销售自己的产品,在全球开展市场营销工作。
这一点,中国企业还没有做到。事实上,从长远角度考虑,全球运营的企业将具备只进行本土运营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。甚至,只将业务局限在本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,它们有极大的可能会被拥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打败。
对于中国来说,不管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,打响品牌的国际知名度都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。目前中国已涌现出不少诸如华为、联想或海尔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。未来,我们还希望见证更多中国企业成为国际市场“玩家”。